2014年2月18日星期二

姓氏的產生與發展



  中國的姓氏產生於什麼時候?一般認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。八字那時的人們按母系血緣分成若干氏族,每個氏族都以圖騰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區別的族號,這個族號就是“姓”姓名學。據《說文解字》雲:“姓,人所生也。古之神聖,母感天而生子,故稱天子,從女從生。”“氏”的產生比姓要晚一些,這是因為同一母系血統的氏族子孫繁衍,人口增加,同一母族分為若干支族遷徙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,每個支族都要有一個區別於其他支族的稱號,這個稱號就是“氏”。一個氏族分成多少個支族,就有多少個氏。因此可以說,姓代表母系血統,氏代表氏族分支;姓是不變的,氏是可變的;姓區別血統,氏區別子孫。這就是姓與氏在最初階段的根本區別。

  進入夏、商、周三代,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區別以外,又帶上了濃厚的八字免費階級色彩,特別是氏,都是由統治者賜封而得來的。正如《左傳•隱公八年》所說:“天子建德,因生以賜姓,胙之土而命之氏。諸侯以字為氏,因以為族;官有世功,則有氏族,邑亦如之。”意思是說,天子立那些有功的人為諸侯,根據他的出生賜姓,分封給他土地,並且由此確定他的氏號。諸侯以字作為國號,他的後人就用他的國號作氏;世代為官而且有功績,他的後人就以官名為氏;有封邑的就以邑號作氏。可見,這時的氏已經是貴族地位的標志,貴者有氏,賤者無氏。如果封邑、官職或居住地發生變化,氏也就會跟著變化。

  如商鞅原為衛國貴族,可稱“公孫鞅”,也可稱“衛鞅”,後來他被封於商,故而又稱“商鞅”。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“男子稱氏以別貴賤”。至於女子,她們在家只能按孟(伯)、仲、叔、季等排行相稱。另外,夏、商、周三代,嚴格實行“同姓不婚”的制度,因此,女子在出嫁時都要用姓標明血統,而在姓之前冠以孟(伯)、仲、叔、季等排行,如孟姜、仲姜,孟姬、仲姬等,人們所說的“孟姜女”,並不是姓孟名姜女,而是姜姓姓名學免費長女的意思。女子出嫁後,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國國名,如周幽王的寵妃褒姒,本人姓姒,來自褒國;如果所嫁之人為國君,則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國的國名,比如衛免費姓名學莊公的妻子姓姜,來自齊國,她可以叫“齊姜”,也可以叫“衛姜”,甚至在衛莊公死後還可以因衛莊公的謚號而被稱作“莊姜”或“衛莊姜”。周代的晉、魯兩國不能通婚,因為都姓姬;但秦、晉兩國卻可世代通婚,因為秦國姓嬴,成語“秦晉之好”因此而成為婚姻的代用詞。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“女子稱姓以別婚姻”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