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18日星期二
古代的望族和大姓
在中國的封建社會,姓氏不但標志免費姓名學一個人的血統,而且標志一個人的門第和地位。漢魏以來,盛行門閥制度,姓氏有了高低貴賤之分。帝王、功臣、貴戚之姓取得尊貴地位,享有社會的某些特權,可以左右當時的政治局面,逐漸形成一些豪門大族。東漢時,除皇族劉姓為第一大姓外,還有所謂“四姓小侯”,即外戚竇、郭、陰、馬四姓。漢明帝曾為四姓子弟單獨設立學校。到東晉時,原來中原地區的一些豪門家族,隨晉元帝到了江南;成為當地的“僑姓”,這主要有王、謝、袁、蕭等;而當地還有朱、張、顧、陸等高門,稱為“吳姓”。兩個貴族集團共同成為南朝二百多年的統治支柱。其中王、謝二姓,門第極高,權勢極大,世代通婚不絕,先後出了許多名人,如王敦、王導兄弟,王羲之、王獻之父子,謝安、謝玄叔侄,謝靈運、謝朓兩大詩人。史載,侯景依仗朝中地位,想與王、謝結親,梁武帝說:“王謝門高非偶,可於朱張以下訪之。”
隋唐時代,科舉盛行,寒門庶族大量進入統治階層,但門第觀念依然流行。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編修的《大唐氏族志》,雖然強制性地把李姓列為第一,但社會上層的觀念是很不屑的,鄭、崔、盧、王仍有很高地位。李姓以隴西為貴,崔姓以博陵為貴,盧姓以範陽為貴,鄭姓以滎陽為貴,王姓則以太原和琅琊為貴。五姓之外,還有河東裴、薛二姓,與五姓並稱“門閥七大家”。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級官員大都出身於這些高門。《西廂記》裡崔小姐原本許配給老夫人的侄子鄭公子,但卻愛上了張君瑞。老夫人極力反對,就是因為崔、張二姓門不當戶不對。
由於推崇高門大姓,便產生了所謂的“郡望意識”。“郡望”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縣而為人們所仰望,實際指某一姓氏的社會影響。人們注重出身,看重門第,是封建社會普通的社會心理。如韓姓以昌黎為郡望,劉姓以彭城為郡望,陳姓以潁川為郡望,周姓以汝南為郡望,張姓以南陽為郡望,王姓以太原為郡望,杜姓以京兆為郡望,等等。不管這些姓氏分布在什麼地方,他們都會以“彭城劉”、“潁川陳”、“汝南周”、“太原王”、“京兆杜”為榮耀。如福建省莆田市一帶的民宅上總嵌有“彭城姓名學流芳”、“潁川流芳”、“太原流芳”等,你一看就知道這家人姓什麼了。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